最失败的“胜利者”!6月23日,每一次打胜仗,都会留下很多难题

发布日期:2025-07-06 07:38    点击次数:131

最失败的“胜利者”:以色列每一次打胜仗,都会留下很多难题

台湾媒体“上报”近期刊登文章指出,以色列自1948年建国以来,多次在军事对抗中取得胜利,但几乎每次胜利后都会引发更复杂的后续问题。

这一现象在当前以色列与伊朗的军事摩擦中再次引发关注。

4月19日以色列针对伊朗境内目标的突袭,在初期摧毁部分设施、造成伊朗高层人员伤亡的同时,国际社会普遍担忧这可能导致中东地区紧张局势进一步升级,为未来埋下更深层的矛盾。

1948年5月以色列宣布建国后次日,埃及、约旦、叙利亚等阿拉伯国家联军发动进攻。

这场持续九个月的战争虽以以色列夺取比联合国分治方案多23%的领土告终,但原计划建立的巴勒斯坦国未能实现,超过70万巴勒斯坦人沦为难民。

军事胜利使以色列获得生存空间,却种下长达七十余年的巴以冲突根源。

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期间,以色列联合英法出兵占领埃及西奈半岛。

尽管国际压力迫使以色列两年后撤军,但这场行动强化了阿拉伯国家对以色列的敌视。

埃及开始接受苏联军事援助,约旦与叙利亚加速军事合作,以色列的地缘安全环境并未因战术胜利得到改善。

1967年6月,以色列在六日战争中通过对埃及、叙利亚、约旦的突袭,六天内控制区域扩张四倍。

新占领的戈兰高地、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成为战略缓冲区,但也带来约30万新增巴勒斯坦难民。

巴勒斯坦武装组织由此获得更多支持,耶路撒冷地位、定居点合法性等问题成为无法回避的政治困局。

联合国安理会第242号决议要求“土地换和平”,但实际执行始终停滞。

1982年黎巴嫩战争中,以色列军队攻入贝鲁特驱逐巴勒斯坦解放组织(PLO)。

当巴解主力撤往突尼斯后,什叶派武装真主党在黎巴嫩南部崛起。

这个受伊朗支持的武装组织发展出超过15万枚火箭弹的军备,2006年与以色列爆发大规模冲突,并持续通过边境袭扰形成长期安全威胁。

2023年10月哈马斯从加沙发动的突袭导致以色列发起持续至今的军事行动。

尽管哈马斯遭受重创,但联合国数据显示超过3.4万加沙平民死亡,230万人陷入严重人道危机。

以色列在国际社会面临南非向国际法院提起的“种族灭绝”指控,国内经济因长期动员出现5.6%的季度负增长。

加沙未来治理方案仍无共识,被摧毁的武装组织真空可能被更极端的势力填补。

当前以色列对伊朗的打击行动延续相似逻辑。

4月1日伊朗驻叙利亚领事馆遇袭后,以色列在报复行动中精确打击伊斯法罕核设施及相关军事目标。

战术层面展示的空中突防能力引发军事界关注,但战略层面可能加剧三个矛盾:伊朗与以色列从“影子战争”转向直接对抗的可能性;阿拉伯国家在巴以问题未解决情况下对伊朗威胁的认知分歧;国际核不扩散体系面临的冲击。

历史数据显示,以色列在五次中东战争中平均每次战后领土扩张85%,但安全威胁反而呈现扩散趋势。

军事胜利带来的短期安全红利,往往因被占领土治理困境、难民问题恶化、仇恨情绪累积等长期因素抵消。

当前伊朗问题的复杂性在于,以色列需要平衡对核威胁的遏制与避免陷入多线消耗战,地区国家则担忧紧张升级可能破坏近年形成的沙特-以色列关系正常化进程。

这种军事胜利与政治难题的循环,持续考验着中东各方的战略智慧。